炮仗(爆竹)捻的脾气歇后语_下一句
炮仗(爆竹)捻的脾气下一句
炮仗(爆竹)捻的脾气——一点就着;点火就着
相关歇后语
相关的歇后语有
- 浅滩上放木排——拖拖拉拉;一拖再拖;拖拉
- 王二麻子挨打——敲到点子上
- 猪八戒抡家伙——倒打一耙
- 稻草绳做裤腰带——尴尬
- 金棒槌敲门——富啦
- 脑壳上顶娃娃——举人;抬举人
- 背人偷酒吃——冷暖自家知
- 方铲挖耳朵——不入门
- 老妈妈奶孩子——舍己为人;枉费心
- 敲锅盖卖烧饼——好大的牌子
- 巍巍大山——永不动摇
- 竹篾穿黄鳝——串起来了
- 登着软梯子上飞机——扶摇直上
- 京戏演唱《白毛女》——别开生面
- 泥菩萨坐公堂——死官僚
更多歇后语
- 剃头洗脚面——从头错到底
- 硬棒槌弹棉花——越弹越乱
- 吹胡子瞪眼——气到极点
- 狐狸给鸡祝寿——不敢受这个礼
- 满园的萝卜——个个想出头
- 石灰堆里的耗子——白眼看人
- 绣花针戳乌龟壳——穿不过去
- 才捉到的鲤鱼——活蹦乱跳
- 刚捕上来的鱼虾——蹦蹦跳
- 鲤鱼跳到鱼船上——寻着死来
- 人老还穿儿时衣——过时货
- 吹喇叭的分家——挨不上号
- 狐狸看鸡——越看越稀
- 满嘴镶金牙——开黄腔
- 石匠打铁——不会看火色;看不出火候来
解释
歇后语扩大意义的歇后语,在北京叫俏皮话,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,是熟语的一种。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,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,以前文示意,也可以前后文并列,前半段比喻部分,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,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、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,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,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,古代的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,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。
《炮仗(爆竹)捻的脾气歇后语_下一句》由成语故事烩整理发布,转载请保留链接!